5月12日凌晨滴滴顺风车宣布下线整改,想必这些日子里滴滴整个企业上下都寝食难安,而作为乘客的自己也同样感受到了无法打到顺风车的苦楚,不由得与司机心生芥蒂。 可以预见的是,滴滴顺风车事件将直接影响到滴滴战略方向——不是所有产品都具备搞社交的属性,况且它所承载的还是一辆时刻走在路上的交通工具。 5月17日,滴滴方面宣布了顺风车阶段性整改措施:
以上整改措施将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可以看出,滴滴一方面杜绝了自身想要赋予的社交属性,另一方面,滴滴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了对双方安全性的保护,并强化了作为平台应有的责任。此外,滴滴还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于顺风车业务具体上线时间,滴滴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目前仍在整改期,会视整改效果决定。” ▌滴滴究竟做错了什么? 今年2月以来,作为平台方的滴滴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2月,央视对滴滴快车司机为赚奖励,“甩单、拒单”以及“诱导乘客取消订单”等现象给予了报道。报道称,导致乘客不仅难以顺利出行,还不经意间降低了在滴滴平台的信用评级,影响日后的网约车出行。 3月,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滴滴利用大数据杀熟”,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软件叫车时,会出现路程相同却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随后,滴滴CTO张博在滴滴内网撰写了文章直接否认这一说法。 4月,滴滴女乘客疑似遭性骚扰事件,该乘客在公众号文章《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提到,她于3月30日晚上从中关村打车回酒店,期间遭遇滴滴优享车司机的语言骚扰。媒体介入后,女乘客晒出滴滴方面的回复是:行车记录仪被覆盖,暂时无法查看当天视频,需要时间去恢复。 4月底,疯蜜创始人张桓发文称被滴滴司机殴打,对此滴滴做出回应,称工作人员已第一时间跟进处置,调查核实冲突详情,联系乘客代表公司致歉。同时,滴滴为被打者垫付全部医疗费用,同时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处理。 不过,数起事件均未引发滴滴对平台本身的整改。 5月5日晚上,一名21岁的空姐在郑州使用滴滴顺风车时遇害。5月12日,嫌疑人的尸体被警方打捞出来。 从此刻起,“整改”才正式成为摆在滴滴案头上的首要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卫婷写道:
回归到根源上,在外界看来,顺风车业务打着“社交”的旗子吸引用户,部分宣传内容打了男女交友的擦边球,暗示用户使用顺风车有线下邂逅的可能,却没想到这种线下社交隐藏的危险。如对女性乘客“颜值爆表,安静的美少女”的评价,一些司机因此根据用户评价接单。 在此事件过后,已经有诸多女性网友纷纷更改了个人标签。 回归到滴滴一直以来想要做的社交场景,从之前会员制、积分制、到顺风拼车衍生的社交元素都没有做好,使得其场景根本无法延伸。 联想到近期虎视眈眈的对手之一——美团打车,跟当初从点评到外卖的逻辑一样,一个是把吃的带到人旁边,一个是把人带到吃的地方。美团恰恰抓住了这一个潜在的场景。 这样下去,在滴滴还未有效探索出社交场景之前,长久以来看似被滴滴咬得坚不可摧的市场真有可能在美团打车的侵蚀下一点一点松动了。 附滴滴公布的阶段整改措施: |